来之前,容城县文明办主任任颖曾重点介绍,薛庄村探索创建的社会“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新模式,实现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此为助力,“好人评选”、移风易俗工作成绩突出。
在薛庄村村两委会议室,记者一眼就看到了东面墙上的那幅《八于乡薛庄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示意图》。黑字、黄底,精细的表格,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名,几乎铺满整个墙面。
薛庄村党支部书记冯建光说,“网格化管理”就是将全村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小组,整合、健全民调会和红白理事会等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团队,点对点、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服务。
对照示意图,冯建光仔细讲解:“八于乡薛庄村有1000多人,我们共划分了四个片区,片区下面又划分了35个小组,一名党员代表或村民代表分包5至9户村民。安全饮水、道路修建、新农合以及解决村民矛盾纠纷、生活困难等工作都纳入到网格化中。干部们自己干自己片区的活,比干劲、比服务、比成绩,老百姓受益不小。”
在村主任王根山的眼里,冯建光是个“有想法、有魄力、敢干事”的人。“2011年我们开始‘搭班子’,一年一个‘大事’:2012年,探索建立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2013年,成立道德评审委员会,进行‘好人评选’;2014年,将村中心‘乱坟岗’改建成村民服务中心;2015年,修路改建,整治村容村貌……”通过他的细数,记者看到了一个小乡村的文明发展“路线图”。
“儿子常年不在家,是孙子让我享了福。”走进“孝老敬爱模范”李利家,李利奶奶向记者展示了孙子的荣誉证书,上面从左至右依次印着“中共八于乡薛庄村支部委员会”“八于乡薛庄村村民委员会”“八于乡薛庄村道德评审委员会”三个大红钢印。据介绍,在2013年、2015年两届的“好人评选”中,薛庄村与李利一样获得“好人”称号的村民共有11人。
不仅如此,薛庄村两委班子还摸索出因地制宜的文明标尺,将移风易俗落到实处。其中一件大事,就是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对席酒、数量、规格、礼仪标准等都做出规定——办丧事,必须一饭一菜,烟不能超过5元,酒不能高于15元,送葬时只准安排乡间唢呐队简单吹打;办喜事,每桌饭最多不得高于240元,不请歌舞、搭戏台。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共12人,由几名村委会成员和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组成,负责义务料理和监督。冯建光说:“薛庄村是毛绒玩具专业村,仅仅物质生活富足了还不够,精神生活也得‘富裕’起来。”
“以前,村里红白喜事帮忙的一大堆,讲究抽好烟、喝好酒,请歌舞、耍狮子……以一场白事为例,最少也得花个三几万,现在一般不会超过7000元。办好了事,还少花了冤枉钱,谁家都高兴。”村民张瑞林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漫步在薛庄村街头小巷,主街两旁没有秸秆,房前屋后不见杂物,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模范事迹等内容的宣传展板,这一切都默默地诉说着一个个变化的背后是村两委扎扎实实的工作:2014年,村里改造街道和泄水坑,拓宽了六条主干道,共计2.4万余米,解决了雨后积水的问题;每个月的25日是党员义务劳动日,党员们带头清扫;村民服务中心内,健身室、图书室、书法室一应俱全,引导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街头巷尾说闲话的没了,矛盾少了,大家伙都以争当“好人”为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靠着努力,从市级文明村到省级文明村,最后成为全国文明村,一步步让文明结出了硕果。
“自从4月1日宣布设立雄安新区以来,村民们喜悦、感恩,亦平静、有序,村里无一例违法占地、违法建筑和抢栽抢种。”冯建光说,“机遇来了,更得埋头苦干。我们将继续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依托‘好人’的榜样力量,开创未来美好生活。”
记者通过有关文件了解到,按照要求,到2020年,全省50%以上的村和乡镇要达到县级文明村镇标准,并建成20个左右的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明新风的吹拂下,一个生态宜居、文明美好的雄安新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记者赵琳 李忻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