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运用RTK进行现场探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供图
“考古已经不是过去拿着放大镜观察、用笔画图的时代了。”面对记者的提问,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成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科技考古专家马小飞回答说。
走进马小飞的办公室,无人机、RTK(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全站仪等设备一应俱全。马小飞向记者展示了电脑上的“数字化信息考古平台”,登录之后,雄安新区考古工作的各项资料都呈现在面前。在平台里,还可以通过VR等技术实地感受、虚拟漫游遗址现场。
“学界认为,今后的考古有公众化、科技化和国际化三大趋势,目前科技化的发展十分迅速。”马小飞告诉记者,设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文物考古工作从始至终都要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来进行,需要借助大量的科技手段,“目前,我们已经用上了卫星遥感、光电科学、导航测绘以及后期的化学分析等。”
“在这次考古调查中,借助高科技手段,我们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200平方公里范围的调查。”马小飞介绍,考古调查一开始,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就对所有遗存进行GPS打点,并引入了河北省地理信息局开发的升级版卫星导航CORS网系统。“CORS网可以将全省的平面精度控制在2——75px,高程精度控制在125px,这个精度水准对于考古工作来说已经很高了。”GPS打点之后,考古队运用精度在750px左右的卫星影像图划分不同的地块,再进行每个地块的普遍探查。马小飞说:“卫星影像图的精度,可以让你看清地面上的汽车。根据图像显示,我们可以明确看到每一处遗存的范围和位置,确保不漏掉任何一处遗存。”通过GPS和卫星影像图,联合考古队还建立了雄安新区文物地图。此外,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也惠及了考古工作。“过去的考古,想要获得一张整个遗址的平面照片是相当困难的,要么架梯子拍,要么通过气象局的探空气球进行拍摄,现在可以用无人机随时拍摄。”
在本次考古调查中,河北省文物局、省文物研究所与海达数文公司合作开发的数字化信息考古平台成为考古人员的利器。“数字化信息考古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记录平台,而是一个考古实景全记录平台。”马小飞介绍,遗址和器物的首要属性是空间性,所有工作必须基于特定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一件陶器,是在墓葬中出土、城址中出土还是寺庙中出土的,其含义是不一样的。但是只单纯通过一件陶器展示,不能全面地传递信息。”
在调查现场,考古人员通过手持终端,可以将每一处遗存的照片、位置、数据等信息随时上传至平台,随后通过平台对每一处遗存建立三维模型,全面反映现场情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量。数字化考古信息平台还是一个即时通信平台,现场的考古人员可以记录初步意见传至平台,专家们也可以随时和一线考古人员进行交流。过去每个考古队的交流受限于空间,现在都可以在平台上共享资料。
“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的准确性,让工作更加便捷高效。”谈及科技考古的作用,马小飞感慨良多。他告诉记者,野外考古十分辛苦,一年四季都会面临不同的困难:“冬天太冷,手都伸不出来;夏天太热,滴下的汗能把图纸浸透;春秋温度稍微适合一些,又会面临风沙等问题,我们用的相机坏得非常快。而科技手段的高效便捷性大大改善了考古人员的工作环境,今后考古的‘科技范儿’会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