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中国网讯:来自《21世纪》记者夏旭田北京报道消息:
雄安新区将如何建设这一首都功能拓展区?如何凸显新区的创新优势?如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带着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等六校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
打造首都功能拓展区
《21世纪》: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雄安新区的定位?
杨开忠:事实上,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已经明确指出“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批准的首都功能拓展区”,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定位。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定位: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速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功能加速扩展,客观上要求拓展首都功能定位和空间。
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疏解政府机构或政府举办的公共企事业单位,是各国疏解首都功能的一个普遍做法。疏解北京城市功能也不能例外,要在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以从京迁入部分国家行政企事业单位为引擎。
《21世纪》:打造品质一流的首都功能拓展区,应该规划建设好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杨开忠:这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球高精尖的顶层系统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指明了方向。
在这里,我想提出的建议:一是修复和保护好白洋淀,建设节水型城市,打造绿色生态新区。
二是加强雄安新区与北京新机场的融合,可以考虑将北京新机场命名为“北京雄安国际机场”。目前,已经着手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直达北京新机场的京雄铁路。
三是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是人才磁石和摇篮,是知识创造、保存、传播和应用的源头。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新城,应以整建制搬迁为引擎、以现代大学制度改革为动力,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
《21世纪》:雄安新区拥有类型不同的基本功能。那么,你认为,在规划建设中,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好基本功能专业性和多样性发展的关系?
杨开忠:在把握好首都功能拓展区定位的基础上,按照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基本职能,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新城为核心,以搭建官产研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体系为主导方向,处理好不同类型基本功能发展的关系。
这是因为,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成为主要的基本功能,成为创新城市;二是把疏解首都功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结合起来,是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的重要途径,是国际上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
例如,为疏解首都东京和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日本以从东京迁入国立大学、科研院所等公共机关为引擎,打造日本最大的科学中心和知识中心“筑波科学城”;韩国以政府举办的研究机关和大学主要从首尔迁入为引擎,建设韩国乃至亚洲科技中心大德科技园。
注意与北京互补发展
《21世纪》:雄安新区未来规划建设中应当如何处理原居民和新移民的关系?
杨开忠:这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相对经济核心区来讲,雄安新区确实接近一张白纸,但从人口来讲,目前规模已接近目标规模一半左右,不是“零起点”,规划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原居民因素。
总的来讲,要坚持原居民和新移民一体化发展,防止二元分割。要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千方百计地推动原居民观念和素质的转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区创新发展的需求。要从制度、设施、布局、差别化干预几个方面全方位保障原居民和新移民享有均等地获取公共服务的权利和机会。
《21世纪》:雄安新区远期规划2000平方公里。在建设布局上,应当怎样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发展的关系?
杨开忠:总的来讲,要以打造高效、包容、可持续的组团式空间格局为目标和标准,来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布局发展的关系。
一是考虑到历史基础、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和地方品质的要求,雄安新区建设要坚持“大分散、小集中”的组团式布局;二是每个组团要坚持功能分区、职住适度分离;各组团间要强调职住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长距离通勤;三是处理好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以轨道交通为主导,努力打造“轨道上的雄安”。
《21世纪》: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对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周边地区将产生重大影响。应当怎样处理这种关系?
杨开忠:总的来讲,要坚持深入推进互联互通,让统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做好差别化干预。
我个人以为,其中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一是与北京互补发展。相对来讲,北京长于知识创新,短于技术创新,雄安新区要相对突出技术创新和国际化;
二是发挥石家庄区位和综合交通潜力和优势,将之培育发展成为商贸物流国家中心城市;三是协调白洋淀与九河流域,特别是九河上游西部山区的关系,进一步强化西部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定位;四是合理组织与北京、天津、石家庄、沧州的交通关系,打造半小时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