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京津冀三地生产总值合计74613亿元,是2012年的1.3倍(按现价计算),经济规模占到了全国的10%左右。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文章披露的这一组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京津冀三地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契机,积极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强化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
10月21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召开的“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记者会上,十九大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在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交通方面,打通了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总计超过800公里;产业升级和转移方面,北京将一批非首都功能但比较优质的企业项目转移到了天津和河北;生态环保方面,环北京周边区域绿化大大加强。
谈到广受关注的雄安新区时,何立峰告诉记者,目前新区规划建设有了积极的、大踏步的进展,相关规划设计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相应政策框架正在紧锣密鼓构建,待规划审议通过后,同步出台并稳步实施,一些项目也在有条不紊推进,“比如从北京到雄安新区的高铁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
疏解非首都功能
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据《北京日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18日下午在北京团讨论时说,推进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重大国家战略。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目的是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要牢固确立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这是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同时,发挥好“一核”作用,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更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五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入贯彻落实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同心协力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经济稳中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疏解对接有序推进,交通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升级三大重点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天津、河北积极做好产业承接。随着疏解转移稳步推进,人口调控效果显现。根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4~2016年,北京市1341家一般制造业关停退出,375家商品交易市场调整疏解,常住人口发展变化呈现出人口增量、增速“双下降”的特点。
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培育高精尖产业发展犹如“腾笼换鸟”。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以中关村电子商城为代表的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阵地,在疏解了传统电子产品批发零售企业后,引入新兴业态。
产业转移协作有序推进
“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提速。河北356条公交线路与京津联通,京港澳、首都地区环线等12条高速“断头路”和干线公路瓶颈陆续打通,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这些三地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已经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吹响了集结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协同共进,加大交通领域投资,2012~2016年累计完成交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13908亿元,年均增长6%。重点工程有序高效推进。新机场、京台高速、京沈高铁等重点工程有序高效推进。
《人民日报》报道显示,2013年,北京的技术成果只有1%左右到河北转化。而2016年,北京输出到津冀155亿元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对津、冀的科技辐射力度不断增强。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1.5亿元,同比增长34.2%;2016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4.7亿元,同比增长38.7%。
在工信部和京津冀三地政府的联合推动下,一批产业转移协作的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对第一财经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还需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努力,比如建立统一的财税,统一征收、统一使用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钢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表示,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可放在财政协同上,“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的作用。例如产业转移时,要有财政考量,税收方面要有共享制度性的安排;将北京的生态功能补偿支持推广至整个地区,使生态转移补偿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