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1月16日上午10点,随着河南省濮阳县渠村引黄闸缓缓抬升,“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始通水——黄河水一路北上,滋润燕赵大地,成为雄安新区重要的生态水源保障。
曾经,河北白洋淀是“九河下梢”,丰水时,九条河水滚滚入淀,但近年来却经常面临断流缺水的困境。自1996年以来,白洋淀已先后经历了32次生态补水。“引黄入冀补淀”工程通水后,年均将向白洋淀生态补水1.1亿立方米,对改善雄安新区水环境、保持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沙”,引到白洋淀的水,如何变成“一泓清流”?
随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渠村乡南湖村的沉沙池进口闸闸门提起,黄河水缓缓通过引渠,进入沉沙池2号条渠,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始试通水,黄河水经过沉沙池过滤,随后一汪清水北上,最终流入河北白洋淀。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于2015年10月26日开工,自河南省濮阳市渠村新、老引黄闸取水,途径河南、河北两省6市26个县(市、区),最终入白洋淀,年均向白洋淀生态补水1.1亿立方米。
河北省水利工程局副局长闫伟忠介绍:“试通水目前放十个流量,计划通水六千万立方。到河北境内应该是五千万立方左右,主要是生态补水和灌溉用水。”
黄河水含沙量较大,为保证送到白洋淀的水是清水,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有沉沙池,对黄河水进行沉沙处理,保证黄河水变成清水流入河北。闫伟忠介绍,通过两个350万立方米的沉砂池后,水质将有大大提升,“基本上一个池子一年的运行周期。运行一年,沉沙一年进行一次清理,然后调往河北。经过沉沙以后里面的含沙量非常少,到白洋淀灌溉,就可以使用了。”
为了实现清洁供水,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沿线共有引水闸、分水枢纽、沉砂池、节制闸、引排水建筑物、桥梁、倒虹吸等工程共518项。“金堤河倒虹吸工程”,是总干渠的咽喉部位。为了保证水质,施工人员最终选择了在这里建立水上立交。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二标一工区主任张宏飞介绍:“我们先后设计了十几种输水(倒流)方案,最终采用了开挖倒流明渠,埋设倒流暗管,形成了这座‘水上立交’。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总干渠输水效率,保证输水水质。”
黄河故道,风沙较大,而挖渠,绿化更要跟得上,为此在引黄入冀沿线,布置高标准的绿化工程,实现工程两侧美化、彩化、香化的绿化目的,长久保障引黄水的水质。
河南省濮阳市林业局副局长孙丽君表示:“林业部门在引黄入冀沿线两侧按照水陆林三网合一,功能齐全的要求,在工程两侧规划了单侧一百米到两百米宽的防护林带。据统计,整个引黄入冀沿线可绿化长度有60公里。可绿化面积为23450亩。”
据了解,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沿线部分地区农业供水和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缓解沿线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状况,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
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罗少军表示:“对于恢复和治理河北的生态、超采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为白洋淀提供生态保障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华北之肾”。现有大小湖泊143个,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近年来需要大量的生态补水。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成为雄安新区最重要的生态支撑,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一方面为白洋淀生态补水的保障线,也同时成为雄安新区生态水源保障项目。对改善雄安新区水环境,保持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将起重要作用。罗少军表示:“白洋淀生态用水必须有个稳定的补给,一旦遇到连年干旱或者连年缺水,这条线路就成为一条重要的保障线,等于建立一条长效补水机制。”(记者李凡 孟晓光 河北台记者孙兰 河南台记者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