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沉寂很久的武林界被“徐晓冬魏雷事件”搅混了,徐晓冬也真正实现了徐晓东的“冬哥霸屏”,好多朋友问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作为研究传统文化的一个学生,也只能站在自己所知所见的基础上说一下自己的看法而已,武术虽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玄贶也是仅仅对养生修行的静功略知一二。有不对之处,还请各位师兄海涵。
“徐晓冬魏雷事件”属于武林江湖上的“切磋”,切磋,源于古代加工兽骨、象牙、玉、石时分别称为切、磋、琢、磨,经常用到形容人与人之间在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后以“切磋琢磨”或“切磋”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相研讨、砥砺;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之义;故相与议论之间;切磋最为难。” ,武林江湖上的切磋就是有规矩的比武,这里有一个前提:规矩!规矩是道,规矩是理!江湖掌门立足靠的就是江湖规矩。
《镖门》里面戴老爷子有句话说的好,叫“有了规矩就有了体面”。镖局走镖,各种关系往来,靠的就是规矩。所以大家切不要把规矩理解成一套拘束人的框框,规矩是用来自重的,只有自重了,别人才能敬重你这个行当。所以在个时候行走江湖必须遵守江湖规矩。
江湖规矩不同于法律,并没有版本统一的确定文本可循,但又不能算是一种单纯的道德约束,因为违背了江湖规矩是要付出代价的。它是不同的人和势力在同一个大环境中以生存为筹码博弈时达成一种共识,是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不论高低贵贱,只要你在江湖中求一碗饭吃,就必须讲规矩。
古时武林中的习武之人可能是混迹于俗世的贩夫走卒、镖师浪客,也可能是高居庙堂的达官显贵,亦或是隐逸山林的僧道隐士。可以说武林和江湖既有千丝万缕的重合纠葛,又有其独立之处。凡是练武之人想靠着一身武艺外出闯荡的话,无论是打把式卖艺、,还是保镖护院,甚至拜师访友,除了一般的江湖“春典”和规矩之外,还要另学许多武林中特有的规矩。
武人在外行走,相互之间动手过招是在所难免的。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武人之间过招很少有当面公开提出比武要求,然后马上飞拳曳脚正面较量的,特别是不同门派武人之间更是如此,因为输的一方无论是主动认输还是打输,都是既丢了自己的脸面也丢了门派的脸面。让一个门派丢脸是件双输的事情,败者为此颜面尽失,胜者也因此树敌无数,成了众矢之的。所以武林中就有了一条为人共识的规矩“言必称三,手必成圈”,意思是习武之人一定要自谦,和人讲话前必要抱拳行礼,开口让三分。这样既给别人留足了面子,也给自己留足了后路。
江湖中的“切磋”分为几类:一是同门师兄弟之间的比试。二是同门派中的比试,是在两位掌门人管理下进行有礼有序的公平竞技。三是不同门派之间的切磋,这种切磋是很少的,但是不同门派之间的产生利益冲突时会才生这种较量,这种较量一般是恶性的,但是也遵循江湖规矩,双方商定比试的相关细节,口头约定或签字画押,或邀请第三方德高望重的江湖人做见证。“徐晓冬魏雷事件”就属于第三种,不过两者均没有按江湖规矩行事,没有通过双方祖师爷的允许擅自行事。
武人之间相互较量是天性。很多的切磋在更多的暗中较量便出现了。两个习武之人见面后可能已在拱手抱拳,点烟倒茶的琐事之间分出了高下。当众直接拳脚相见的比武在武林中是很少见的。即便是比也要遵守一套严格的规仪,要定好时间、地点、见证人、签订免责契约,事前事后都有许多礼节性的仪式铺排。这样做也是为了将比武双方之间的矛盾弱化。
物质充足社会文明的今天那些江湖好像已经都成为过去,已经静寂了上百年了。没想到的是竟然在今天的首都和重庆再次上演。这一次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反响,和平时代法治社会江湖规矩是行不通的,所以这种切磋会影响到社会治安,影响到人们安静的生活。
洞观事件的始末,这件事情不单是他两个人的私人恩怨,也反映了一大批人的思想和人生观价值观,还有更深层的社会问题:首先徐晓冬口出狂言“武林打假”,是否真的有这种事,徐晓冬是不是《皇帝的新装》里面的天真的小孩子?徐晓冬叫板武林界,具体是太极界显然是不对的,但是很多“大师”迎战、下战书也是有失“规矩”的。在法治社会的今天,如何应对徐晓冬的叫板应该在江湖规矩和法律条文下文明有序的进行。邯郸一位太极界的传人亲自去北京找徐晓冬切磋的视频我看了,老爷子要带着宗师的著作和师传的一些资料和徐畅谈,让徐彻底了解太极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切磋不一定非要动武!这样是对的。
从徐晓冬所谓的爆料中看出当前武林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想有关部门会给一个答复,这次徐晓冬搅混了武林界我想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向武林界、媒体界、政界以及网红现象界敲响了警钟,在一阵骚动后,这杯混沌等再次静下来、沉淀,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的透明,更加的清澈。玄贶叩礼各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