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不仅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雄安儿女,同时也孕育了别具风情的北国水乡民俗文化
白洋淀首先是黄河长期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成淀。后来的演变主要是人工修渠筑堤、引水蓄塘而成。白洋淀是由白洋淀、藻苲淀、马棚淀、腰葫芦淀等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组成,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年蓄水量达13.2亿立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古代有“北地西湖”之称。
白洋淀是人工湖,更是自然原生态和民俗原生态交融的多彩湖泊。淀区盛产菱角、芡实、莲藕、芒子、芦苇、野鸭、河蟹。白洋淀东半部水区适合种植水稻,自古就有“鱼米之乡”“冀北江南”之称。白洋淀风光旖旎,尤其以荷花最具特色。白洋淀造船业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杨六郎曾在此操练水军。金朝时,海陵王曾在此建造千艘战舰,诗人描绘了当时的盛况:“大船辟舰容万斛,小船飞鹘何翾翾”。清代加强了白洋淀地区的治理,使这里的航运事业达到极盛,保定到天津的水路运输历经二百年不衰,都促进了白洋淀造船业的发展。
白洋淀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之誉。白洋淀芦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记载:“淀中有蒲柳,多葭苇”。芦苇是白洋淀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作物,以皮白质佳素负盛名,经济价值颇高,有“铁杆庄稼,寸苇寸金”之说,苇子可造纸、织蓆、打箔、编篓、打帘、和制作苇制工艺品。白洋淀人赋予芦苇艺术之魂,制作出了美轮美奂的芦苇工艺画。
抗日战争时期,人称“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神出鬼没,令敌人闻风丧胆。雁翎队在抗战时期与敌人交战70余次,击毙、俘获了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被称为“淀上神兵”。雁翎队还成为众多小说、连环画、影视剧的描绘对象,成为抗战文艺经典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雁翎队开创了平原游击战的先河,丰富了我党抗战时期“游击战争”的理论和实践。
水秀人灵的白洋淀,还孕育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文学群体。众多革命文艺工作者,以抗日战争历史为题材,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如《新儿女英雄传》《风云初记》《荷花淀》《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等脍炙人口、享誉全国的文学作品。“荷花淀派”的突出特点是,用浪漫主义的笔调描写艰苦的革命斗争,语言清新质朴,描写细腻真实,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
白洋淀不仅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雄安儿女,同时也孕育了别具风情的北国水乡民俗文化。淀区渔民无论是服饰、饮食、出行、民居、婚丧礼仪等方面均与非淀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民俗原生态极具保护、利用价值。淀区的芦苇画、造船技艺等特色非遗技艺项目,展现了这一区域劳动人民的卓越文化创造力和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