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原本是一个并不新鲜的概念,但是真正升温只是最近几年间的事情。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高到重大国家战略的层面,在当时,“一带一路”的宏大设想尚未面世,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除了京津冀,还有彼时大热的上海自贸区。时光流转,上海自贸区的热度已然不如当初,但是京津冀战略却持续升级。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京津冀战略的顶层设计。
从短期来看,京津冀的战略意义在于疏解首都的非核心功能,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而从更长远来看,京津冀三地协调发展,最终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可以为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引擎,而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可以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友好的宜居城市,这可能更加契合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
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不到3%的国土面积汇集了18%的全国人口,创造了将近4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以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贸易分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红利,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三角和长三角成为最大的赢家。但是随着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相继爆发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已经大不如前,加之中国经济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自身已经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因此,继续指望外部世界大幅拉动中国经济已经不太现实。
寻求中国经济自身的内生增长动力,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和外向型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更加倚靠广阔内陆腹地的京津冀更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的需求。作为京津冀发展的顶层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有四大定位,其中两项是“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和“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由此也不难看出,疏解首都大城市病只是京津冀战略的一小部分,更大的目标是为中国经济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如果雄安新区的模式被证明可行,在中国其他人口密集地区也可以大量复制,这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增加更多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