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中国网讯:今天正值雄安满月,文匯網开设专题推出了“四问雄安”专题报道:
三問:(香港文匯網記者 胡海巖 張帥 北京報道)按照中央定位,雄安新區將集中承接非首都功能,但更重要的任務是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示範區。沒有深圳灣和黃浦江對岸的繁華,身處河北腹地白洋澱方圓200-2000平方公里的雄安新區,靠什麼自我造血、自主創新,成為新一輪制度創新高地和改革試驗田,探索出中國創新驅動新型城市的建設模式?本網記者日前採訪多位權威專家,尋找雄安新區的改革之路。
中國的造城能力毋庸置疑,在三五年內短平快地建設一座漂亮的新城,再依靠行政指令讓央企、大學、科研機構等企事業單位搬遷入駐,並非難事。顯然,雄安新區的難點不在於建設。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的深圳特區充當了改革開放的窗口與試驗田,並有力帶動珠三角崛起;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浦東新區側重綜合改革和金融,帶動長三角成為中國經濟第二極。那麼,雄安新區更重要的意義是成為新一輪改革創新的先行者,通過不同領域的改革嘗試,不僅改變京津冀地區的發展格局,更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探索路徑,釋放新一波改革紅利。
新區改革將圍繞新型城鎮化等展開
「如果脫離改革這一法寶,只是簡單的資源轉移,雄安新區的想像空間將十分有限,甚至陷入曹妃甸式的困境。」在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看來,距離雄安新區200多公里的唐山曹妃甸,早在十多年前就被設立為新區,希望依靠鋼鐵、煤炭等大型工業拉動發展,結果反受其累,如今卻淪為空城,最大教訓就是重投資、輕改革。
劉勝軍表示,深圳和浦東奇跡的背後,是踏准了第一輪、第二輪改革浪潮的節奏,他們引領改革,改革又成就經濟奇跡。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標誌啟動的第三輪改革,核心是讓市場在資源分配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通過全面改革,讓創新、消費、新型城鎮化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取代過去的房地產、出口和投資,雄安新區所進行的改革探索也將圍繞此展開。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員鄭聯盛則認為,深圳、浦東的發展更多體現「開放」導向,大部分改革圍繞「開放」進行,是過去改革開放近40年的縮影;雄安新區的設立,則體現了從開放主導轉向改革主導的探索,圍繞內部經濟發展新模式進行更加深入的改革,這可能比建設一座副中心更加重要。
住房制度創新是雄安成敗關鍵
長期關注土地財政和房地產問題的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趙燕菁認為,雄安新區與周邊城市相比,除了成本低,沒有任何優勢。因此,「住房制度是雄安新區成敗的關鍵。只有制度創新,才能徹底壓住住房成本,再輔之以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創造就業,大規模吸引高素質人口和資本進入雄安。」
趙燕菁認為,雄安首要戰略目標是用較低的成本提升首都功能的效率,並不須追求像深圳、浦東的經濟成就。可以把雄安新區建成專門化的首都區,財政由中央負擔,在中央層次實現財政平衡,就毋須依賴土地財政、招商引資,住房採用官邸制。
不過有專家提醒,深圳特區草創時期,沒有先例可循,過去計劃的規則在「改革」的口號下都能突破。而今天,各項法律已經健全,中國不是慣例法法系,突破現有規則成本極高,可能會是雄安新區推進改革面臨的更深層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