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对中国而言,“突破”无疑是一个核心且意义重大的关键词。这个词汇传递出一种积极正向的信号,使我们有理由持乐观的态度去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依托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生产力和创新力,中国将会从过去的跟随者,完成突破,成为全球的领跑者。领跑,意味着你的身前空无一人;你的节奏,会带动身后人的节奏;你的方向,也会成为身后人的方向。这一身份的转变,对于科技行业而言,要如何适应,如何突破?
中国的科技公司缺乏的不是“上天”的勇气,而是一种追逐星辰大海的创新氛围。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从学习和模仿的阶段,逐步过渡到以真正的创新为主导的新阶段。比如,网易未来大会的主题曲——《未来之歌》,是一首由网易AI(人工智能)写词、编曲以及演唱的。很多人听到后感到非常惊讶,难以想象机器可以达到如此接近人类的演唱水平。这充分展示了AI的特点,即强大的学习能力。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AI尚不具备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它无法替代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贡献,也无法创造出坂本龙一的音乐杰作和刘慈欣的科幻世界。这一现象,与中国科技公司过去的发展路径有相似之处,我们在学习和模仿先进模式方面表现出了极强的能力,但若要实现超越,乃至成为全球的领跑者,还需要在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持久性上付出更多。
关于这些,各大公司都积累了深厚的经验与见解。近年来,社会上广泛讨论着“白菜”(喻指日常生活)与“星辰大海”(喻指科技探索)的问题。科技企业过往取得了一些成就,给公众生活带来了诸多积极变化。鉴于科技领域是全球竞争的关键一环,社会各界自然对企业抱有更高的期望,期望我们既能改善烟火生活,也能“上得了天”,勇攀科技高峰。网易作为一个传媒平台,扮演着扩音器的角色。我们致力于响应时代呼唤,营造一个鼓励创新、激发想象力,并同时尊重科学的行业氛围。我们的目标是让科学家的声音更加响亮,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技公司除了“上天”,也要能“下地”。关于心态的转变,我主张应从顺势而为转向脚踏实地的实践,这是我所要阐述的第二个观点。前两年,我频繁听到人们提及,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过往,AI被视为极具吸引力的领域,而今,这份热情似乎在降温。在资本市场上,一些备受瞩目的资本项目也感受到了“失宠”的滋味。然而我们认为,“失宠”并非全然坏事。对于任何一项新技术而言,“失宠”往往是真正落地和爆发式增长的前奏。这一过程促使科技领域加快“下地”,不再仅仅停留于PPT(演示文稿)与概念层面,而是迫切需要深入产业,实现技术的真正落地。
我们所探讨的“下地”,并非意指鼓励大家于“白菜萝卜”等琐碎事务中寻觅机遇,而是强调应脚踏实地,致力于发掘那些具有实际落地价值与广泛应用前景的场景,将关注点切实落在对用户及社会具有实质贡献的事务上。尤其,在教育、农业、医疗、食品等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与民众生活福祉的关键领域,必须调整思路,对以往的一些做法进行修正。我们应携手合作,共同促进整个行业的繁荣,而非仅仅局限于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在科技竞争上发力,避免陷入低层次的补贴战;在规划时虽需考量当前状况,但决不能短视;应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变革,而非表面上的改变。
我们的第三个观点是,科技发展不应仅聚焦于效率的最大化,还要关注人心的需求。数字时代,构建独特的数字智慧体系尤为重要。昔日有言,“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良心”。科技企业亦应遵循此道,即在追求技术突破与拓展应用边界的同时,不可忽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受科技影响的人们。近几年,我们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单纯依赖“效率至上,技术至上”的发展理念,已难以全面应对人类生活的多元挑战,因此类似“赛博朋克”之类的词语频繁被提及,它描绘的是一种“高科技、低生活的状态”。这一概念的流行,实则折射出公众的一种担忧:科技进步虽日新月异,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因此,整个行业面临一个核心议题:数字的鸿沟长期存在,如何恰当地衡量与调控数字化生存的广度与深度,以确保科技发展既能促进社会进步,又能温暖人心。
这其实是一门艺术。我将其归结为四个字——“数字智慧”。它体现了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对人与技术、效率与人性之间关系的精准拿捏与平衡。以杭州为例,过去十数年间,其逐步崛起为众人瞩目的“数字经济第一城”。在此环境中,无论是规模宏大的企业巨擘,还是微小初创都能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便是数字智慧的生动体现。我们相信,当一个国家、城市或企业能够实现科技与智慧并存,效率与人心并重,它便能展现出生命力、思考力及温暖人心的力量,进而吸引、激发并引领人们创造更多突破与成就。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化实验室,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受其影响的一分子。未来,数字化的深化之路无疑将布满挑战,这要求我们汇集更多智慧,形成广泛共识,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滋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