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磊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时代的技术型人才成为了社会和企业迫切培养的目标。
新时代技术型人才,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技术型人才,首先是契合现代社会需求和满足社会各类企业发展需要的。他们不需要企业耗费时间、精力和财力从头培养,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是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同时,这类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
引发多重问题
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上各个企业依然面临“招不到人才”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与此同时,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一直有着“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困惑。
随着高校不停地扩招,高校毕业的人数逐年递增。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从1999年的90万人猛增到2017年的795万人,2018年则达到820万人。但是企业“招不到人才”的现象却并没有改观,相反,毕业后却无法顺利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反而越来越多。更令人忧心的是,企业即使招录了部分高校人才,他们也并不是立刻就能适应企业的岗位,因为高校的教育内容已经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和经济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后需要企业花费一到三年的时间来针对性培养,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在这段时间里,除去无法坚持的部分人才,坚持下来的人才也已经耗费了企业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目前,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弱。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堂理论知识,注重试卷答题得分,忽视了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这种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谈理论可以长篇大论,但是一旦需要实际操作的时候,完全没有方向,更勿论突破创新了。“纸上谈兵”式的教育,使他们难以快速进入并适应工作环境,以致企业在招录人才后,无法立刻发挥人才的全部能力,甚至找不准哪一类人才适应哪一类岗位,有种无力感。
二是人才的知识类型比较单一、滞后。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都是多年前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开发出来的,而现代社会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很多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只在朝夕之间、可以说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追的就是速度,赶的就是时间,旧的专业知识教育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人才毕业后就业困难。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除了医科学校、师范学校等这类专业针对性比较强的高校出来的人才,可以专业对口地进入工作,继续发展深造,其他高校毕业的人才往往都在找工作的时候失去方向。他们很多人会在一个非本专业的工作上奋斗多年之后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有部分人才甚至会在毕业后很多年一直处于不断跳槽,不断寻找的状态。这对人才本人和招录的企业来说都是资源的不断损耗和浪费。
还有部分毕业生,无法找到针对本专业的工作一直处于失业状态。据《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0.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1.5%,也就是说,大致有2万多人无法顺利就业。就业困难已经成为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魔咒”。
校企合作
培养新时代技术型人才的优势
在上述背景下,企业和高校开始探索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技术型人才,有以下优势: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所以,教育培养的是可以适应市场需要的,综合能力优秀的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技术性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在实践动手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进行实践,更多的可能去开发创造,重点研究自身所学的技术类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不管哪个时代,人才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优秀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不仅解决了现代企业的一大难题,也使企业招录的技术型人才在进入企业后,可以迅速调整状态,进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且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二、缓解高校毕业的人才就业困难问题。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技术性人才,因为培养的人才都是定向流往某一个企业的,所以就不会出现传统的就业困难、就业迷茫的情况。这样可以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缓解了社会压力,为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提供了保障。
三、企业的稳定长远发展得到保障。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企业在招录人才的时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财力来重新培养人才,而且人才的紧缺和中断,往往会成为牵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技术型人才,可以在保障人才质量的同时,也保证人才源源不断地提供,使企业可以持续地发展进步,也成为了企业的“保护盾”。
四、高校成为企业背后的科研基地。校企加强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资金支持,高校为企业培养新时代技术型人才的同时,也间接成为了企业长期的科研基地、技术研发基地。企业将自己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高校转化成专门的科研项目和专业课题。只要校企合作在继续,高校对企业需求的技术研究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并且会不断补充新鲜的力量。这样的科研基地,不但可以为企业输送人才,也为企业技术的创新和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技术型人才策略
一、以“下订单”模式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新型技术型人才,需要企业在高校录取学生的时候就参与进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录取自己需要的人才。然后再与高校协商一致,以企业“下订单”的模式,先向高校预定这一批学生,让学生在高校“加工”“生产”“包装”之后,再直接“发货”到企业。这一模式,既可以让企业直接参与到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过程中来,也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困难问题。
二、开发针对性强的新型专业课程。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下订单”,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要积极跟进参与。高校的旧专业旧课程,即使与企业合作,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企业需要与高校深入研究,开发出适合自己生产发展的专业课程,将课程引入高校,使其成为合作培养的专门课程。这样高校的新专业课程,不仅可以与时俱进地紧跟企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可以使人才在就职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为企业节省大量培养人才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三、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实践场地。校企合作是需要高校和企业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共同完成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支持。既然校企合作培养的新时代技术型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企业,那么企业也需要对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做出一些投入。例如,资金的支持,使高校拥有更先进的硬件和软件来培养人才;技术指导,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加契合企业的需求;实践场地的提供,使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地融合,为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企业内部技术人员与高校学术研究者优势互补。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因为长期从事该企业的技术型岗位,积累了大量实际操作经验,但是却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空间。高校的教育研究者,对科研理论有着深入研究,却缺乏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实践结果。所以,要加强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学术研究者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技术研究的进步和学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五、一次性解决高校人才就业问题。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技术性人才,应该在“下订单”的同时就签订合同确定好人才毕业后的去向与岗位。这样可以切实解决高校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避免企业在耗费大量资金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失。
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无论是从高校发展还是企业生存角度来看,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技术型人才都是顺应社会需要,满足企业进步,促进高校发展转型的“良方”。只要高校与企业密切配合、共同发展,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就可以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