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慧赤峰市松山立农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村镇银行作为基层金融机构,以其亲农、惠农、稳农的特点,为广大农户和商户提供了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然而,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村镇银行面临市场竞争、风险防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挑战。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银行服务网络、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益,是村镇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关键。
村镇银行创新金融服务的意义
宏观层面。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高效的运营模式与良好的管理体系之间存在显著的依赖关系。为适应农村金融服务的特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从宏观层面来看,村镇银行作为专门服务农村金融的机构,可以为农户和商户提供更多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在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促进农村金融资本的良性运转,有助于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以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中观层面。在当前金融需求复杂化的大背景下,村镇银行承担着为农户和商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也面临着如何将自身业务创新与金融服务效率、质量提升相结合的挑战。首先,村镇银行通过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现代化,突破地理和环境限制,高效服务农村社区,解决传统农村金融体系的设施布局不到位导致的服务短板。其次,村镇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金融资本的良性运转。最后,透明的金融信息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户和商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度,增强农村居民的数据信息意识,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
微观层面。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依据公益性原则推动资源平等分配。这就要求村镇银行优化网络,为农户与商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因此,在微观层面,村镇银行应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质量,实现资源公平分配,推动金融信息化。通过这些微观层面的改进与优化,不断增强农村金融体系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村镇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金融基础薄弱。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村镇银行金融基础的单一性和薄弱性,限制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全面支持。因为许多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以及信息流通不畅,导致金融服务难以广泛覆盖,使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常常陷入资金匮乏的困境,阻碍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此外,农业活动常受气候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农户收入存在很大的波动性。村镇银行在信贷评估过程中必须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量化和定价,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和经验,往往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信用评级更高或拥有更多抵押资产的大型企业,这种资源倾斜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供需失衡,进而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也限制了村镇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信贷风险较大。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农户和商户提供信贷服务的职责,但在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中,村镇银行仍面临着较大的信贷风险。究其原因是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结构和效益都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较大差距,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服务范围窄、产品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农村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农户和商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时,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农户和商户的信用意识不强以及信用记录不健全,导致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现象严重,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信贷成本和违约风险。此外,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农业生产周期长、收入周期短,以及现金流不稳定,农户和商户的还款能力不强、还款意愿不高,无形中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信贷技术尚未成熟。由于村镇银行主要提供抵押担保型贷款,即以农户和商户的土地经营权、住房产权或其他财产作为担保物,向其发放贷款。这种信贷产品虽然可以降低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但也限制了农户和商户的融资渠道和规模,增加了融资成本和难度。此外,在信贷审批、放款、管理和回收等环节中,村镇银行缺少信用评分技术、关系贷款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等有效的信贷技术工具,无法准确评估农户和商户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还款能力和意愿,不能提高信贷效率和精准度,以及纠正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现象。这是因为村镇银行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信贷流程、拓展信贷渠道、改善信贷体验,也没有与其他金融机构或社会组织进行有效合作或联动,形成互补优势或风险分担机制,使之在提供信贷服务时,缺乏创新意识与革新能力,无法适应农户和商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金融服务类型固化。当前,村镇银行主要服务对象为农户和商户、小微企业等,这些对象在农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然而,部分村镇银行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往往采用统一或相似的金融服务类型来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导致部分对象无法获得适合自己的金融服务。固化现象主要体现在村镇银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有限性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多元化承贷,加大了贫困农户和小微企业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性,导致现阶段政策和金融工具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金融需求。
乡村振兴视域下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的创新探究
以农村经济为中心,通过增加信贷产品支持发展。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村镇银行需要以农村经济为中心,重新审视并增加其信贷产品规模。面对农户和商户的金融需求,村镇银行应开发更多种类和更高灵活性的信贷产品。现有的金融产品,如农产品运输、收购与储备贷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础需求,但并没有完全覆盖农户与商户的多元金融需求。
新型信贷产品应与农业生产周期、商户经营模式和地域特点匹配,推出针对季节性农产品生产的短期贷款,或是与特定农产品价值链相关的中长期贷款。除了传统的信贷产品支持以外,村镇银行更应积极探索非传统金融工具,以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例如,将土地经营权和农户住房财产权作为新型的抵押物,以增加农户和商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以此解决农户和商户普遍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和房产市场的活跃度。
此外,村镇银行需要在整个信贷流程中重新考量其盈利目标,特别是在服务偏远或经济较为落后地区时,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长远发展,才能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为农户和商户提供更为全面和精准的金融支持。
遵循乡村振兴准则,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镇银行不仅需要灵活适应农村经营环境,还需要精准定位创新金融服务。这意味着银行应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框架内,与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紧密对接,共同开发更贴近乡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通过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分析,银行能更准确地识别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从而设计出更为个性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农业主体的资金需求,村镇银行应采用差异化的信贷政策,覆盖信贷准入、利率和授信审批等多个环节。
除了进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全面的借款人调查、动态的风险评估和持续的贷后管理构成了一个多维度、全周期的风险防范体系。在贷款前,村镇银行应当对借款人的财务健康状况、资金流动性和产业风险等进行全面调查和风险评估。除了贷款前进行严格审查以外,还需要在贷款周期内进行实时监控,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共享风险信息,持续做好风险评估管理工作。在发放贷款后,村镇银行还要对借款人进行资产追踪、违约预警和催收等贷后管理,以此降低自身的信贷风险。
凭借信贷技术优势,促进金融产品升级。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村镇银行可以使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金融产品体系的全面升级,提高金融产品的附加值,促使金融服务更加符合农户的实际需求,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村镇银行应聚焦农村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深刻理解农村金融需求。村镇银行应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凭借信贷技术优势,构建灵活、高效的金融科技体系,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农产品生产源头,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精准评估农户的信贷风险等。在实现信息技术全面“赋能”后,村镇银行将大幅提升金融服务体系的运转效率,彰显自身在“三农”服务方面的综合优势。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银行服务网络。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村镇银行需要与时俱进,大力开展线上业务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尤其是互联网平台的高度共享,能将农户、小微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村镇银行需在农村地区增加更多的服务网点和自助服务设备,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完善银行服务网络,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样化、更优质化的金融服务场景,满足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的金融需求。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农村经济为重心,增加信贷产品支持,为农户和商户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做好信贷风险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和商户经营的信贷技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展线上线下业务渠道,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