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巧梅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发展和改革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被逐渐打破,大量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口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也导致部分地区县城与农村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难题。
为了寻求有效策略,我们试图从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城乡融合和实施措施四个方面探讨,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
县城经济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发达程度上,特别是制造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等,这与其人口密度、基础设施、教育与技术资源的聚集有关。相较之下,农村经济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尤其是农、林、牧、渔业,而第二、三产业相对薄弱。
县城受益于集中的行政资源和财政分配,导致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县城;而农村地区因基础设施较弱、人口外流等原因,即使有财政资金的支持也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其效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城乡收入差距开始逐渐缩小。尽管如此,县城与农村在收入、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仍然显著。未来,面对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挑战,城乡发展差距问题仍需重视。
通过产业升级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产业升级是指,通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升,致力于提高整体经济附加值。基于我国社会背景,产业升级不仅关注城市或沿海经济高度发达地区,还逐渐将焦点转向农村和内陆地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新型产业逐渐崭露头角,如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其中的一些新型产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建设新征程的一股新力量,如,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这些产业可让农民获取更广泛的市场信息,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农民收入。
农村有丰富的土地、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而县城具备技术、资金和市场接入能力,通过产业链整合,可以对农村的原材料和资源进行深加工或创新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农村的传统农产品可以在县城的食品加工企业转化为高品质的有机食品、保健品或特色零食。同时,县城聚集了技术研发、教育和培训机构,这为农村提供了技术和知识更新的机会。例如,县城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可以为农村提供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城乡融合发展策略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城乡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空间、资源和政策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及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目的在于根据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找到最佳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模式。
根据区域特色进行差异化定位。农村地区因其自然资源、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如某些地区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而有些地区更适合现代农业、深加工等。因此,应根据农村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产业定位,避免“一刀切”。
促成城乡之间的产业链对接。县城与农村均存在大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服务机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成双方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如县城的食品加工企业可以与农村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紧密合作。
引导资本和技术流向农村。通过政策引导、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促使更多资本和技术流向农村,支持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鼓励农村地区创业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市场潜力和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
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对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关乎农村居民的基本权益,将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间的平衡发展。
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公共服务的前提是坚实的基础设施。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差异是导致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道路、供水、供电到信息通讯网络,均应考虑统筹规划与建设。要优先满足农村地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降低地理隔离造成的信息、服务和资源的不均衡。
教育与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和医疗作为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吸引和稳定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人才,确保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水平的服务。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如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将城市的优质资源引入农村。
文化与休闲服务的延伸。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文化和休闲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强。县城应为农村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休闲服务,如图书馆、文化中心、体育设施等,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和生活满足感。
土地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土地流转与大农业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情况。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通过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可以集中土地资源,发展规模较大的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此外,土地流转可以促进乡村劳动力的释放,使得农民有机会进一步参与到非农产业和服务业中,从而提高其收入水平。政府应通过制定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政策,为农民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同时鼓励农民自愿、合法、有偿进行土地流转。
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结合。乡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森林、湿地、山地等,然而,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乡村的长远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土地政策实施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生态保护。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村落、鼓励绿色产业等措施,将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例如,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种植生态林、经济林,发展特色农产品,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带来经济效益。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权益保障。随着农村发展形势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建立适应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势在必行。首先,应明确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等权能,使农民对土地有更大的决策权和经营自由度。其次,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最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全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
交通基础设施:打通城乡“血脉”。交通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无论是货物的流通,还是人员的流动,畅通的交通体系对于城乡互动至关重要。政府应当投资建设农村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等,确保城乡间的畅通无阻。此外,新型交通工具如乡村公交、共享单车、电动三轮等,可以进一步加强城乡联系,降低农民出行的成本与时间。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通过布建光纤、宽带网络、5G基站等,确保农村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互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可以助力农村的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型业态发展,使得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相当的信息服务。此外,数字乡村建设还有助于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信息,提高农产品的销量。
能源与环保基础设施:推进绿色乡村建设。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乡村地区的绿色、清洁能源建设及环境保护设施也显得尤为重要。推进农村地区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确保乡村居民享受到清洁、稳定的能源供应。同时,建设乡村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等环保设施,保障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
实施措施与政策建议
资金和技术到位能确保乡村硬件升级和软实力提升。首先,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更需要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可以考虑设立乡村发展基金,吸引社会投资,尤其鼓励企业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此外,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领域,也能够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驻。
其次,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升级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同时,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确保科技成果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例如,智能农业、精准灌溉、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应得到更广泛应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首先,普及基础教育,确保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加大投资,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同时吸引和培养更多优质教师到农村任教。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例如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以确保农村地区的孩子能够获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素养。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需要掌握新的技能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可以设立农村职业培训中心,提供各类技能培训课程,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管理、电子商务操作等,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能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终身学习不仅仅可以提高个人素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设立各类学习中心、图书馆、科技创新工作坊等,为农民提供学习和创新的空间。此外,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参与意识。
创新驱动:加强县城与农村的合作与交流。首先,可在县城建立乡村创新中心和孵化器,为农村企业家和青年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学习和合作的平台,帮助乡村地区引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促进农村创业者和企业的创新与成长。同时,这也为县城的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农村市场、开展合作的窗口。
其次,组织定期的交流活动。例如,可以定期举办乡村商品博览会、技术交流会、文化节等活动,使县城的居民和企业更加了解农村的资源和优势,同时也让农村居民有机会接触到县城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再次,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除了临时的交流活动,县城和农村还可通过产业合作园区、合作社、公私合作项目等形式建立稳固、长期的合作关系。例如,双方合作共同建立现代化农业基地或农产品深加工工厂,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县城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这一差距正在缩小。未来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策略、方法和措施,确保政策的实施既有力度又有针对性,在结合县城资源优势和农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