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迪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在建筑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当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为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开始承接投资类项目。但受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方式粗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投资类项目管理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运营风险显著增加。我们在明确建筑施工企业优化投资类项目管理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投资类项目面临的风险类型及改进措施,旨在为同类工程项目管理开展提供参考,推动建筑施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建筑施工企业优化投资类项目管理的意义
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投资类项目,对推动创新发展而言,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过,若想对项目风险实施有效防控,企业就必须全方位革新管理理念,构建全生命周期风险控制体系,以此达成对项目实施风险的有效控制。
通过构建新型管理体系,并对风险控制措施加以优化,能够切实规避投资风险,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履约,进而推动建筑施工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借助全生命周期风险控制体系,企业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此在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占据先机,赢得发展优势。通过系统性地优化投资类项目管理方式,能够探索出契合市场经济体系的新型发展路径,有力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变革,为企业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提供有效支撑。
投资类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类型及应对措施
营销阶段风险及应对措施
承担部分业主方的角色职能,是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投资类项目最显著的特征。投资类项目的风险自营销阶段就已存在,并且会对后续投资管理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堪称全生命周期风险控制的源头所在。例如,在部分投资类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的尽职调查不够充分,当业主方出现资金困难时,便无法及时支付回购款,进而导致项目投资收益受损。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城市基本面调查、主体基本面调查。同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由业主提供AA以上级别的付费担保或抵押担保,力求消除风险隐患。
在部分投资类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合同计息时间条款的约定存在瑕疵或不合理之处,也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蒙受损失。针对这类风险,企业应当在合同中详细约定因不同原因导致工期延误所对应的利息,但要注意尽量约定按月计息、按季确认,从而避免出现因少计或延迟确认而导致的资金损失。
以部分城市更新类型的投资类项目为例,这类项目通常涉及众多子项目。如果没有落实子项验收、计息及回购条款情形,一旦出现子项无法如期开工的情况,便会导致工期延长,进而产生经济损失。针对这种情形,企业应当尽量在营销阶段做好合规性资料审查,并在合同中约定子项验收、回购条款,避免对整批次的回款产生不利影响。
再比如,部分投资类项目的前期费用支付形式优化不到位,在招标文件中没有明确项目可研报告编制、方案设计等费用的相关事宜,从而导致项目收益受损。针对这方面问题,如果业主要求提供前期费用,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坚持以委托银行贷款形式提供,并且要求业主提供还款担保,以此实现对前期费用回款风险的有效控制。
履约阶段风险及应对措施
由于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开展投资类项目建设的经验,难以准确评估履约过程中诸多因素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这也会引发相应的风险。举例来说,在部分投资类项目的履约阶段,存在未能及时取得竣工验收报告的情况,应收未收的投资回报及逾期利息未得到业主方的确认,进而产生工期逾期风险;还存在成本控制不力的问题,导致超出概算的部分无法按合同约定计息和收款,这对项目的验收、结算和回款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针对这一阶段的风险,企业的项目部必须严格执行投资策划,不得出现合同工期或项目概算超支的情况;要切实加强对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控制,确保项目能够保质保量且按期完成履约。当出现工期延误风险时,需及时上报企业管理层,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当出现超概风险时,需采取停工清算或签订补充协议进行约定的方式加以处理,尽最大努力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
结算阶段风险及应对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投资类项目时,主要面临三种风险:部分前置手续不完善导致无法及时结算;过程资料和竣工图纸管理能力滞后,导致无法及时结算;解决结算问题的能力不足,整体结算工作推进较为被动,效率低下。针对结算阶段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要牢固树立从项目开工就启动结算的意识。同时,要加强与分包单位的协作配合,做到施工资料与进度同步、交工验收与结算送审同步。此外,企业还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确保信息沟通顺畅,从而有效规避因管理不善而引发的结算不及时等风险。
运营阶段风险及改进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通常缺乏项目运营经验,因此也导致投资类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风险。以部分PPP项目为例,在项目运营阶段,项目公司会将建设运营服务外包给其他主体,或是将建设运营和项目部人员服务分别外包至不同的第三方主体。这种做法导致项目公司在建设运营中的主体责任被弱化,同时还增加了不必要的外部服务成本。再看部分投资类项目,由于运营能力不足,运营成本控制不力,导致预期收益与前期评估出现较大的偏差,进而使实际运营中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
针对运营阶段风险的发生形式和特征,企业应当积极构建过程性运营考核评估体系,并系统分析运营能力的薄弱环节,推动运营方案的优化,消除因成本浪费等原因引发的效益风险。
回款阶段风险及改进措施
投资类项目在回款阶段的风险,主要是源于未及时落实回款前置条件以及项目团队收款意识淡薄等因素。如果前期审核工作存在疏漏或管理措施不到位,依然以传统施工理念开展项目管理,均会导致款项无法及时回笼,进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类风险的特征,建筑施工企业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事先深入研究合同条款,准确分析是否存在影响回款的前置条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为后期回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前置条件的分析过程中,企业应重点关注合规性手续办理、计息期锁定等条件,全力保障资金能够正常回笼,尽量规避项目风险发生。
投资类项目风险防控改进路径
在我国建筑产业处于深度转型的关键阶段,主动开展投资类项目是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面对当前投资类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隐患时,应当切实转变传统“重施工、轻投资”的理念,将投资收益最大化和投资款尽早回收作为根本管理目标。从项目初始阶段开始,就要高度重视风险控制,明确合同签订的底线。在项目实施前,要做好全面细致的策划工作。要求项目团队全面学习并把握投资合同的要点,深入分析对投资收益影响显著的条款,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会出现突破投资概算、工期延误等影响收益的行为。与此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利用信息化预警手段进行风险评估,坚持每月进行动态跟踪,每季度对实施偏差以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纠偏措施,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
以全生命周期风险理念为指引,推动建筑施工企业投资类项目管理的优化工作,能够切实增强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为建筑企业探索新型发展路径提供有力支撑,为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