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俊鹏 江苏科技大学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但近年来,不少企业纷纷将大笔资金投入金融资产领域,以至于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超过了经营资产,金融收益也随之超越了经营收益。这一变化使得企业渐渐偏离了原本的主营业务,陷入了过度金融化的泥潭,对我国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在此,我们对实体经济金融化的经济动因及后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旨在为实体经济适度参与金融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企业金融化的动因
近年来,一些企业在资金管理和运营上有不小的变动,它们越来越多地涉足金融投资,比如购买理财产品、发放委托贷款等。这种变化透露出这些企业正逐步迈向金融化的趋势,传统上专注于生产经营的企业,现在也开始参与金融,以寻求更多的资金来源和更好的投资回报。这些企业借助外源融资,像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等方式,来加大资金投入,拓展市场。关于企业金融化的动因,现有研究大多归结为以下几点:
投资代理。从宏观视角来看,在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加剧的当下,企业正面临日益复杂的外部风险环境。在此背景下,金融投资因其潜在的高回报,成为企业资金流向的新偏好,传统实业投资逐渐让位于金融领域,企业金融化进程随之加速,资本更多地涌入金融市场,不再单一依赖实体经济增长。从微观层面观察,企业增投金融投资的一大动因是实体经济盈利能力欠佳。不少企业在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下难以达到预期收益,短期内,金融投资成为弥补实体经济回报下滑的有效手段。深入分析发现,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凭借充裕的盈余资金,在金融投资上更活跃;而资产回报较低的企业,则亟须结构性调整,探寻新的盈利路径,这两类企业在金融投资领域中尤为突出。A股市场的数据也表明,非金融企业在非货币金融资产的持有上呈现出差异化特征,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规模与资产回报率呈现U型关系。实体经济收益下滑,而金融投资保持较高利润率,这一对比促使企业不约而同地转向金融投资。由此可见,实体产业利润率的下降,与金融投资的高回报形成鲜明对比,直接推动了企业的金融化趋势。
委托代理。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管理者),作为理性经济人,两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契约关系。然而,双方的目标并非完全契合。股东追求的是股东权益最大化,包括利润最大化和股票价值最大化。然而,管理者并不能直接从股东权益最大化中获益,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为了降低委托代理成本,股东通常会采用与股票短期价格挂钩的薪资激励方案,期望以此促进管理者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但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激励方案长远来看存在问题。实体投资资金大、回报周期长,且流动性差,这给管理者的经营带来风险,同时也不利于短期股票价值的提升。因此,管理者更倾向于将流动资金投入收益高、见效快的金融投资。这一倾向加剧了企业的金融化趋势。
缓解融资约束。金融资产因其流动性强、变现快的特点,已成为众多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关键一环。通过灵活配置资金,企业能提升资金流动性和配置效率,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资金需求。对于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而言,有效管理金融资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现金流波动,帮助企业渡过财务难关。金融资产的灵活配置不仅能迅速变现,还能像蓄水池一样储备资金,在突发情况时支撑企业运营。此外,企业投资金融机构能减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更易获得贷款,有效缓解融资约束。
企业金融化的后果
从学界的研究及企业金融化的动因来看,企业金融化的影响随其程度呈现U型变化,具体分为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方面。
积极影响
金融化能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企业通过有效利用闲置资金投资金融市场,不仅能提高利润率,还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金融资产如同蓄水池,能保值增值,缓解融资约束,增强资金流动性,为企业研发和实业投资提供支持。此外,金融化还有助于企业分散经营风险。随着规模扩大,企业面临的周期性波动、竞争加剧及市场限制等风险也随之增加,而金融资产配置成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消极影响
首先是产业空心化问题。金融化往往引导大量资源流向金融领域,挤压了本应投入实体经济的资源,导致产业发展出现空心化。由于资本具有追逐高回报的天性,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消化过剩产能,往往需要不断寻找新的销路和市场机会,导致资本外流。同时,实体经济面临挑战,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大量资金便涌向房地产市场,推高了房价。这种投资套利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脱离实体经济、偏向虚拟经济的趋势。
其次,企业在实体领域的投资逐渐减少。随着金融资产回报率上升、相对风险看似降低,实则风险与回报的失衡加剧,企业更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固定资产。金融化明显降低了企业对主业的资金投入,也削弱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的是,企业对研发和创新的资金投入大幅下降。研究者指出,金融资产并未如预期那样发挥储备功能预防资金不足,反而因减少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了未来主营业务的发展。这进一步验证了“挤出效应”的主导地位。
再者,当企业出于套利动机将大量资源投入金融资产时,金融化趋势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金融资产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一旦金融市场出现危机,企业的金融投资将面临亏损的风险。这不仅直接影响金融市场,还会波及企业的财务状况,使其资产配置更加不稳定。研究显示,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因缺乏有效的实体投资机会,更倾向于将资金转向金融资产。但若这些金融投资未能如预期回报,或在市场波动中损失,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流动性风险。过度依赖金融市场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或经营困难,严重影响其长期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过度追逐短期金融回报而忽视实体经济核心投资,将为财务健康埋下隐患,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财务危机。
企业避免金融化的建议
适度参与金融活动
企业的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传统投资方式,成为资金储备的新选择,帮助企业通过多元化的金融资产渠道谋求更高收益,缓解资金压力,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然而,这背后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不少企业在追逐金融回报的过程中,渐渐沉迷于金融投资,忽视了核心业务的耕耘,长此以往,会偏离最初的战略航道。
金融投资所带来的短期收益,虽说有时能美化企业的财务报表,却未能助力主业的创新与成长。所以,企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能单纯依赖金融化带来的投资收益,而应深刻反思,吸取过往经验。企业要掌握有效利用金融资产的方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资本合理配置与风险管理。同时,企业需构建更为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避免盲目追逐短期金融回报,过度涉足金融市场,从而规避不必要的损失与风险。只有在确保主业稳健发展的前提下,适度参与金融投资,将其视为优化资本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企业方稳步迈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政策引领实体发展,谨防过度金融化风险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稳固领先地位,持续的技术进步是关键。为此,政府应当持续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驱动技术革新与产品迭代,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大力扶持企业家开展二次创业,充分利用他们多年来积累的管理经验和行业洞察力,继续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这有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帮助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变迁与挑战。
此外,政府还需要强化金融体系对实体产业的支撑,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确保资金流向具有潜力的实体产业,避免过度涌入虚拟金融领域。通过健全金融服务机制,促进资本高效利用,为实体经济增添新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要为企业的金融化行为设定清晰界限,谨防资本过度倾斜于金融投资。尽管金融化可能带来短期收益,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企业忽视主业,累积财务风险。因此,必须把控金融化程度,以免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政策旨在引导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深耕主业和实体经济才是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盲目追求短期投资回报和金融收益,非但不能带来持续增长,反而可能加速企业衰退。企业唯有依托技术创新、精益管理以及合理的资本运作,方能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前行。
加强金融监管
为了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共生,监管机构需深入掌握企业金融化程度,据此设定合理的安全边界,以有效防控过度金融化风险。同时,随着行业间金融化水平的差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应通过协同发展模式,促进各行业在合理的金融化水平下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监管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企业提供风险预警,防止过度投资导致的财务困境。此外,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并加大惩处力度,确保企业不会因过度投资而损害投资者权益。一个稳定的监管环境,既能增强投资者信心,也能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