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萌航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高等院校基层党组织成员构建结对帮扶机制,是新时代背景下组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要求。构建完善的结对帮扶机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党员的内生动力,还可以延伸服务触角,在党内生活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基层党组织聚集力的主要手段。
高效开展结对帮扶机制,有助于鼓励广大学生党员坚守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提升政治荣誉感,强化学生的党性认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开展党团员结对帮扶制度的指导思想
高校青年党员团员作为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有效开展党员团员结对帮扶工作不仅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党员团员结对帮扶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结对帮扶机制中体现出重点,探索结对帮扶机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工作难点;二是有效开展难点对策研究工作,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闪光点,针对党员团员结对帮扶机制的运用开展系统性引导工作,逐步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良好局面。
高校党组织要将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维护校园稳定作为核心工作开展。高校党团组织加入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实际上是清除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措施。
党团员的结对帮扶工作需要从本质上实现“三个一”,即:每名教师党员最少需要帮扶一个重点学生;每名学生党员最少需要帮扶一个主要学生团员;每个学期党员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访谈一次帮扶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充分了解;党员每年最少需要为帮扶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及工作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原则上,每个学生的帮扶时间不得超过1年,帮扶学生因毕业与升学等因素离开学校时,党总支部需要适时对帮扶对象进行相应调整。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党建带团建结对帮扶工作,同时采用新型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激发党建团建结对帮扶工作。高等院校的党团组织逐步构成了校团委、团支部,校党委、党支部等各个级别党组织机构之间的帮扶机制。帮扶内容需要囊括基本思想理论知识的活动开展、党建工作内容、学习和实践及组织建设的扩展。
运用结对帮扶机制可以快速实现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目标,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让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党内人才的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党员团员结对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生多,党员数量少。基于党组织成员数量受到约束,倘若基层党组织帮扶需要尽力为每位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帮扶政策,则在帮扶方法和工作量方面有较高的难度。
帮扶难度较大。随着全球化进展,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促使一部分学生的目标选择与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他们政治信仰不明确,理想信念缺乏,这一切都为帮扶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缺少机制,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根据一些高等院校的实践情况来看,各级党组织非常重视党内关怀问题,但通常缺少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导致无法构成长效制度体系,帮扶工作具备较强的随意性。
高校党团员结对帮扶机制的构建策略
科学确定帮扶对象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作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基金项目(编号:2020SJB0002),专门研究了党员团员应该帮扶的对象,除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应该多帮扶单亲或离异家庭学生、外地生、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等,与他们之间建立真诚的帮扶关系,让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帮扶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帮扶,引导帮扶对象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成长中力求自强。
开展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帮扶
不恰当的教育和帮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针对帮扶对象,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及产生这种想法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开展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帮扶。自信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心理素质,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多的失败和挫折导致他们产生严重挫败感,如果讽刺、挖苦,不仅会让他们丧失自信,还会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甚至生活下去的勇气。针对这类帮扶对象,首先要帮扶他们增强自信心,多给予关注、表扬和鼓励,逐步帮助他们恢复自信。要给每个人建立帮扶档案,制定帮扶步骤和目标,由学校统一监督管理,以便及时调整前进步伐。由此来看,帮扶工作开展的标准是“帮”与“扶”,并不是简单的“提携”或“托举”。
制定帮扶工作的标准
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能够把三个“促进”当作帮扶工作效果的评判标准,即:是否可以推动被帮扶对象的健康成长,是否能够将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是否加快了基层党支部的先进性建设。
党员团员结对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将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核心主体,充分发挥团员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联系群众,用实际行动高效开展学院党建工作。
构建结对帮扶关系
在党员团员帮扶工作中,党员团员要时刻以“高标准、高追求”严格要求自己,确保帮扶工作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确保帮扶工作做出成效。在帮扶过程中,党员团员要积极倾听帮扶对象和其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支部领导科学发展。
在明确帮扶对象之后,要挑选合适人选加入结对帮扶工作。之前通常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个学生党员或团员帮助一位困难学生。这种工作方式优点是非常隐蔽,缺点是,帮扶和被帮扶对象可能分别住在两个寝室,不能充分了解被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容易让被帮扶对象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多对一”帮扶模式,弥补“一对一”帮扶产生的缺陷。
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将帮扶对象作为核心,组建帮扶工作小组,党员往往担任帮扶工作小组组长,主要负责帮扶工作的开展。帮扶工作小组中其他党员或积极分子分工协作,将团队的作用最大化发挥。比如,针对一个爱网游的帮扶对象,同一个寝室的同学主要催促他减少娱乐时间,其他同学可以邀约他共同学习或参加体育活动等,利用集体的力量使其远离网游。
开展党员团员结对帮扶工作的重点是优化自身工作,为党组织输入新元素,团员还可以在党员的帮助下学习党的新方针、新思想及新政策,逐步提高帮扶质量,加快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要在上级党委引导下,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基础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构建完善的高等院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团员结对帮扶机制。
当前,高等院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情况,如:重视数量的同时轻视质量,重视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培养,不能充分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急需加快高等院校党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教师与学生党员通过在帮扶工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能够强化与群众的联系、逐步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与形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建设,必须强化政治功能,高校党支部要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在党员团员帮扶工作中,要全面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能够增强党组织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力,又可以加快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最终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力。参与帮扶工作还可以增强高等院校党员团员的奉献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让党员团员的思想教育模式从“触发式”改为“自发式”。
作为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历史任务,在帮扶过程中要抓好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高校党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确保基层党支部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发挥好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