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0年以来,灵丘县共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个、生态村60个,累计争取到省级、市级“以奖代补”生态资金268万元,其中生态乡镇37万元,生态村231万元。创建全国设计师下乡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1个,打造省级、市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乡村环境提升示范村28个,大青背山羊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上北泉村、下车河村、花塔村被评为山西省首批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下关乡杨庄村被评为山西省第二批旅游扶贫示范村。
黑鹳之乡。黑鹳,鹳科,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珍禽,据专家统计全球仅有2000只左右,中国仅有1000只左右,因数量稀少被誉为“鸟类大熊猫”。黑鹳在灵丘既是候鸟,也是留鸟,每年都有不少黑鹳在灵丘越冬,2010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灵丘县“中国黑鹳之乡”称号。黑鹳对生境要求极为苛刻,觅食处水深5-40cm,而且是清澈见底的水流,食物主要以鱼类为主,其次是蛙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有时也有少量蝼蛄、蟋蟀等昆虫。近年来,有机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南山4乡1镇实施禁用农药化肥措施之后,降低河流污染,各类水生物数量显明增加,为黑鹳等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保障,黑鹳数量稳中有升,成为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环境质量。唐河南水芦断面和三楼河杜里国控断面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2010—2019年以来,按照《灵丘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和《灵丘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要求,完成10个乡镇11个水源地的16个水源井的标牌设立工作,每年开展6个城镇水源地和11个乡镇水源地水质监测,饮用水水质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40个村庄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其中10个村庄铺设生活污水管网后接入城镇污水管网,5个村庄铺设生活污水管网并建小型人工湿地,25个村庄铺设生活污水管网并建小型一体化处理设施,大部分采用AO厌氧/好氧+MBR膜生物反应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2016—2019年,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五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改善工作,20多家工业窑炉企业进行污染物深度治理改造,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先后完成“煤改电”4359户,“煤改气”2000户,集中供热2.4万户,供热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县城集中供热率达90%以上。取缔小型燃煤锅炉300多台,县城内洗浴锅炉全部更换清洁能源锅炉。2018年对全县露天烧烤实施取缔,2019所有建筑工地实施“六个百分之百”的扬尘专项治理,县城主干道实施机械化清扫,清扫率达到63%以上。全县空气质量正在逐步好转,稳步提升。
量化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价值
有机农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安全,满足人类生存安全的基本需求,为以有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打通与工商资本的合作渠道,量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价值,使其成为参与经营的资本,农民成为经营主体的股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山西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高位谋划“党政主导、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建设,使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带动5758户14547名贫困群众走出一条有稳定收入来源、脱贫后不易返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物产业园。由上海嘉仕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灵丘)生物产业园”2020年4月18日正式挂牌,引进上海张江高科、北京中关村、深圳北科生物以及荷兰艾贝泰等蚯蚓生物制品、生物医药制品、特医功能食品与生物珍珠岩制品四大产业板块的研发、生产、加工与销售。投资建设由中国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太原理工大学生物珍珠岩研究院、华大未来农业研究院、全球著名生物反应器品牌(荷兰Applikon)等共同组成的新型科研机构。项目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建成投产后年产值预计30亿元,有效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人民收入,培育税源,为乡村振兴做出较大贡献。
万亩稻花香。灵丘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有机富锶水稻的种植为大力发展以水田建设为基础的功能有机富锶水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到10万亩,成为北京以西200公里半径内最大的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培育现代有机农业产业链。由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介绍的上海至云科技有限公司承诺在上海销售有机富锶大米,华大未来农业提供生物育种技术,为上海市场量身度造灵丘糯香大米,东周丰源(北京)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提供专业栽培管理认证服务。
百万育肥猪。天汉农牧是国内专注种猪繁育、商品猪放养、AI养猪、互联网生猪交易平台、农业技术推广以及技术创新开发的集约化大型养猪公司,2019年7月入驻灵丘,利用扶贫车间投资建设了3个种猪场,计划再投资扩大种猪数量,带动100万头育肥猪养殖,统一育种,统一饲料,统一免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年产值40亿元,带动400多养殖户稳定增收致富。
有机农业让村民收入“节节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灵丘有机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1/3,支柱产业效应逐步显现。
以车河为例。2007-2013年车河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始终在2300元上下徘徊。2015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5万元,32户7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全县第一批退出的贫困村。
农民收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收益,人均年收入3000元。除每年经营主体支付给合作社的不低于30万元的保底收益外,还支付给合作社土地流转金每年500元×1113亩=55.65万元(不包括每三年5%的递增额),人均每年收入3217元。
二是旅游服务收益。按照总体开发规划,车河村住户的房屋全部拆除,由综合开发公司为每户集中兴建一套二层小楼,上层居住,下层作为农家宾馆使用。目前,已有来自北京的画家常年租用农家宾馆,年租金5000元。
三是劳务工资收益,人均年收入2.2万元-3.5万元。农民以公司员工的身份参与有机农牧业和旅游服务业经营、务工以及社区管理,每人每年可收入2.2万元-3.5万元(全年按10个月实际劳动时间计算)。社区建设初期泥瓦匠工资每天120元,木匠工资每天150元,普通工种工资每天100元;种养殖技术人员工资每天130元,男劳力工资每天80元,女劳力每天工资60元,养殖人员每天工资120元+绩效工资。每年工作3-12月,1-3月以零工为主,日均工资80元。
四是公司分红收益。公司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畜牧业,社区建设完成后,每人预期分红3万元/年。
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工商企业支持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有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将获得多种红利,保证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
一是土地增值红利。进入市场的土地经营权随着开发建设的深入和其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增值,经营主体从中获得长期土地增值红利。
二是政策红利。现代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大趋势,政府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的农业补贴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倾斜,集中使用移民搬迁和棚户区改造等扶贫资金,经营主体由此获得政策红利。
三是劳动红利。有机社区建设和有机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就近工作的收入比起外出打工并不少,生活成本却低很多。伴随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车河居民全部参加到社区的开发建设,经营主体由此获得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红利。
车河村81户173名村民全部入社并参加到有机社区的建设,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没有政策和收益等方面的区别。有机农业发展和有机社区建设为社员就近提供了工作岗位、增加了收入、调动了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整村推进有机农业扶贫项目,形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氛围,避免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
有机农业、有机社区、生态旅游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不仅有中国农业大学专项硕士选择灵丘就业,团中央每年定期组织本科生实习,并吸引外出打工和毕业学生回乡创业,成为有机农业、有机社区、生态旅游建设的“新农人”和骨干力量,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建设注入生命力。车河梦幽谷旅游、奶奶家民宿、黄花种植等都有他们的身影。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假期大学生实习和脱贫攻坚专项硕士研究生入村进户以及参加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的专家、教授和有机农业实践者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人才。一些大城市的居民来车河长期居住。车河常住人口已由改造前的37人增加到目前的90多人,增长了2.4倍。外村乡亲也来此打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