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逵广西北部湾银行
中小银行普惠业务风险防控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普惠金融业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普及和发展。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惠业务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普惠业务的高速发展,中小银行面临的风险防控形势也日益严峻。
截至2023年末,我国共有中小银行(主要为城市商业银行、农合机构以及村镇银行)3921家,总资产110万亿元,占银行业整体总资产的26%,这些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3年末,中小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约12.11万亿元,占银行业整体规模的42%。
从行业角度看,大型银行的传统业务逐渐下沉至县域、乡镇市场,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日益显著。加之中小银行内部治理能力偏弱,且数字化能力不足,其市场份额正不断被大型银行蚕食。中小银行亟须加强内部治理,提升全流程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新的业务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中小银行普惠业务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对中小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所需的获客、风控、运营等能力要求中,风控是当下制约普惠业务发展的重点。首先,中小银行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不完善的情况,风险防控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其次,中小银行科技水平有限,难以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最后,中小银行数字化应用能力尚且不足,在采集、处理和整合数据方面的能力较弱,致使获取信息的广度、深度不足,难以通过内外部数据精准识别客户并进行风险评估。
此外,再加上小微客户存在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评估等问题,导致其信用水平难以评估;同时,由于小微客户自身经营能力有限、缺乏抵押担保物,以及信用意识薄弱等,使得自身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抗风险能力偏弱。以上都将导致中小银行准确识别和评估普惠业务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中小银行普惠业务全流程风险防控的总体框架
在风险防控能力逐渐成为银行竞争优势的背景下,建立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可以帮助中小银行有效应对普惠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提高业务的安全性、稳健性,为普惠业务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中小银行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建立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建立标准化、体系化的全流程数字化作业系统,统一贷前申请调查流程,通过准入规则、预筛选预授信规则等把好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关卡;二是建立小微客户评级体系,采用“线上+线下”作业模式控制业务风险,同时加大外部数据的分析运用,从风险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及数据应用等方面提高自主风控能力;三是建立数智化贷后管理体系,完善贷后统一管理系统,实现贷后工作数字化评价监督,以提升贷后管理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
把好行业及客群准入关口。中小银行应当通过市场分析、行业调研等方式制定业务营销指引,明确重点支持行业、慎入行业及禁入行业,对于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及客群予以重点支持,并禁止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等行业进入,从源头开展风险管控。
开展风险预筛选与客户资质评级。一是引入行内外大数据建设准入模型,在业务受理阶段就将风险防控机制前置,以此实现针对客户的风险准入预筛选,对触碰禁入指标的客户直接拒绝,对于异常指标数据进行预警提示;二是利用征信、行内信贷数据及外部数据建立客户资质评级模型,通过多维度指标对客户的信用资质进行评分,从而优化客户分层管理,对于资质评级低的客户进行预警提示,并将评级结果作为信用数据纳入授信模型的使用范畴。
针对不同客群实行差异化尽调和授信策略。一是制定差异化尽调策略,针对四大客群(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特点,明确差异化尽调表单及风控指标,以标准化作业流程及差异化尽调策略提升第一道防线风控能力;二是形成“普调+尽调”模式,针对部分行业及特定场景类客群定制专属调查表,明确调查要点、风险控制点、授信要点等,以场景类业务模板化作业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在完成普调后将行业数据部署至系统中,用于单户客户的风险评估;三是根据贷前客户分层和资质评级结果,结合不同客群的现场尽调数据,并综合考虑信用、资产、收入等维度的数据,实现差异化授信。
明确贷中标准化审查审批流程。一是探索并坚定“线上+线下”的作业模式,以“线上模型辅助审批+线下人工调查审批为准”的审查审批流程,进一步提升审查审批效率;二是统一普惠小微业务审查审批流程,在审贷分离的基础上确立差异化的审批流程,从产品种类、金额规模、是否新增贷款或者续贷等角度出发,区分常规审查审批流程、快速审查审批流程、智能审批核验流程。
制定贷后智能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常态化普惠业务风险监测及产品后评价机制,重点监控贷款合规性,严禁脱实向虚;二是落地使用线上风险预警模型、智能催收机器人等,实现系统化的智能风控,即通过定期开展自动化数据分析,了解客户经营及信用动态,及时进行风险预警,以便有效提升贷后管理效率。
建立全流程配套机制。一是建立银行普惠小微产品体系,通过普适性产品、场景化产品、方案类产品实现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农户等客群的全覆盖;二是建设小微数字化作业系统,让智能进件、风险预筛选、远程征信授权、智能审批、线上签约、智能贷后等功能落地,可以有效提升业务作业效率、风险控制能力;三是根据各地市经济发展情况及分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适合的普惠小微业务差异化授权体系,例如,风险管控能力强的分行可授予较高的信用贷款审批权限,风险管控能力弱的分行或新开业的分行则不授予信用贷款权限等;四是对接当地政信平台及引入第三方数据,打造特色场景类小微产品,即通过引入政务、房产、流水等外部数据辅助审批,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从而进一步提升风控能力。
中小银行完善普惠业务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的实施策略
持续迭代数字化小微信贷作业系统。中小银行应持续建设及迭代数字化小微信贷作业系统,提升普惠小微业务线上化办理程度,这样有助于客户经理提高作业效率。同时,还要完善智能贷后管理及智能续贷功能,提升客户管理效率及服务水平。
不断完善客户评级及风险准入体系。建立多维度客户评级及风险评估体系,而后再扩大数据采集范畴,在整合各类信源的基础上,全方位地收集客户信息,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对客户进行多维度画像,并通过提升大数据引入及应用能力,提高模型评估准确性。持续迭代业务准入模型、额度评级模型、智能续贷模型等,中小银行可以精准提升系统风险识别及反欺诈能力。通过系统把好第一道业务准入关,精细化并统一准入尺度,就能从源头上控制业务风险。
建立差异化客户管理体系。中小银行可以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而后根据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的作业流程及风险控制措施。针对新客户及系统评级较低的客群,要采用常规的审查审批流程,以把控业务风险;针对办理续贷业务及系统评分较高的客户,应用快速审查审批流程,提高办结效率;针对特定场景客群,在积累足够样本建立定制化模型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系统授信,并辅以人工现场核实,以此大幅提升办贷效率及客户体验度。
持续完善风险审批体系。一是明确普惠小微业务审查审批指引及要点,统一普惠小微业务审批尺度;二是建立差异化风险审批机制,完善质效并重的审批体系,考虑行业、产品、区域等不同维度的具体情况,以及首贷和续贷、大额和小额、信用和抵质押等不同情景,制定对应的授信标准及流程,实现差异化风险管理。三是综合运用数据技术和场景元素,应用数理模型优化人工操作,提升智能信贷审批比例,开创自主化风控审批的新局面。
建立智能贷后管理体系。中小银行搭建普惠小微业务智能贷后管理体系,要根据不同业务特性及风险情况制定差异化贷后及续贷要求,以便与前端业务流程形成闭环管理。此外,还可以根据贷后表现建立客户行为的评分卡,及时发现和化解重大风险。通过对客群多维度数据的智能分析,构建催收评分模型,并制定分类催收策略,可以提升催收效果。
提升内部队伍能力。在对风控人才队伍的培养上,加强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具有风险管理意识、掌握量化风险管理技能、具备客观分析能力的风险管理人才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员工风险管理水平。在对客户经理队伍的培养上,一是要加强管理,制定完善的客户经理评级体系,根据客户经理的级别不同,赋予其不同的调查权限;二是要加强对普惠信贷业务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使其熟练掌握客户营销筛选、作业流程、风险识别和控制方法,增强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
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中小银行可建立职责清晰、反应迅速、措施有效、奖惩分明的合规体系,将内控合规流程渗透至经营转型的全流程;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普惠小微贷款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可控性;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防止风险隐患出现;建立风险管控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大数据风控系统,为前台经营提供精细化、智能化、可视化的智能风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