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洁无锡太湖学院创业学院
在当前背景下,深化产教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被视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我们探讨当前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并致力于塑造一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以此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全面助力高校建设。
提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深远影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积极采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着力培育一批具备前沿视野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
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仅仅依赖理论知识已不足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但产教融合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有效强化其实操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升其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高校肩负着培育社会栋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任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高校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企业,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还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并强化其社会服务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当全球化进程逐步推进时,产教融合能够促使高校不断优化教学质量,深化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从而吸引全球范围内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提升其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因此,紧跟时代步伐,着力提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适应经济结构转型、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以及增强学生就业优势,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产教融合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产教融合程度稍显不足。尽管高校在与企业和地方的合作上已取得了若干成果,但在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仍暴露出诸多合作不深入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与高校和企业主动寻求合作的意愿有关,也与地方政府的参与密不可分。地方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只有通过其宏观层面的有效指导并制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能实质性地深化产教融合,并促进协同培养模式的迅速发展。
产业协作动力不足,缺乏“双职”教育者。在高校与企业的协同教育模式中,双方虽然是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开展合作,但各自的目标定位存在显著差异。高校侧重于利用企业的实战环境,提升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而企业的核心目标是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在未能直观看到合作带来的利益时,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往往大打折扣。该教育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实用技术知识,还需在相关行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成为所谓的“双职”教师。然而,目前符合这一标准的教师数量有限,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创新实践平台匮乏以及创业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时仍处于初级阶段,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相对有限,无法充分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当前的产教融合活动往往浮于表面,深层协作不足,关键原因在于创新创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长效合作机制的缺失。此外,利益分配机制不够明确以及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也会阻碍产教融合模式下校企协同育人效应的充分发挥。
如何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育人机制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范,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框架。高校应秉承“品质至上,规范引领前进”的原则,在遵守《高等本科学科教学质量国家规范》的基础上,为广大学生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标准。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校际、校企合作在人才培育中的联动效应。为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企业等各方主体,需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规模设定、应用型人才评估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计划的动态更新与完善。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高校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学分,旨在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常规教学过程中。同时,要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学习途径。实施灵活的学分认证,并与行业专家共同研发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以此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整体框架。此外,还可以与行业专家紧密合作,共同研发一系列针对性、实用性都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这些教材需要涵盖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内容与实践指导。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高校可以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整体框架,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提升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全方位构建学生创业辅导体系。高校可引进业界资深技术专家作为讲师,强化教师实操应用教学,让他们不仅参与专业课程的讲授,还需要涉足创新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这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性创新能力尤为关键。高校通过调整职称评审和业绩评估体系,激励专业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通过技术转移、股权合作等方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全面支持学生创业,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指导机制,对自主创业者提供全程指导,旨在积极引导在校生投身创新创业的实战演练。
创新教育方法及评价体系,拓展创新创业实践空间。高校需要将前沿的实践经验融入专业课程与创新创意思维课程的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环节,强调对基础知识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而非进行单一的评判。此外,还可以携手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研发平台,充分挖掘本地创业孵化器和企业创新基地的潜力,以便将其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场所。
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强化创新创业资金保障机制。政府对推进校企合作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关键在于借助其力量,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并纳入地区产业布局。高校应紧贴产业链,构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以达成育人育才的愿景。同时,应当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本,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推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