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杰 吉林卫生学校(吉林职工医科大学)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结构中的关键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办公设备到生产设施,从运输车辆到厂房建筑,这些固定资产不仅承载着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更是企业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效率和效益,如同企业的血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健康和市场竞争力。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能够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低效的管理则可能导致资产闲置、浪费,甚至引发财务风险,削弱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LifeCycleManagement,LCM)是一种先进的系统化管理方法,它突破了传统资产管理的局限性,将视角拓展至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这种管理方法不仅涵盖了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到报废的管理,还能够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并通过实时监控资产的运行数据和历史维护记录,确保资产账实相符,减少因管理不当造成的资产流失、损坏和闲置。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了固定资产从购置阶段的精准规划与决策,到使用过程中的高效运营与维护,再到最终的处置环节,每个关键节点都得到充分考虑。这种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理念,旨在借助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力求固定资产价值最大化与运营成本最小化,进而为企业持续创造经济效益。
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内容和流程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定义。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是指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维护、更新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固定资产的各个阶段,包括规划、采购、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保养、更新改造、处置等环节。全生命周期管理强调对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系统化管理,以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和运营成本的最小化。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固定资产购置前,企业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包括需求分析、预算编制、供应商选择等。这一阶段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和后续使用效果。采购阶段是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起点,涉及采购流程的优化、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合理的采购流程和合同条款能够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保障资产的质量和交付时间。使用阶段是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环节,包括资产的安装调试、日常使用、维护保养等。这一阶段的管理重点是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维护阶段是确保固定资产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涉及定期维护、故障排除、更新改造等。有效地维护管理能够减少设备故障,降低维修成本,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处置阶段是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终点,涉及资产的报废、转让、出售等。合理的处置策略能够最大化资产的残值收益,减少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风险。
全生命周期管理现状和问题
管理流程不完善。众多企业在实施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时,管理流程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采购阶段缺乏严格的供应商评估与筛选机制,致使所购固定资产质量良莠不齐;使用阶段则因缺乏有效的资产使用记录及维护规划,使得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故障问题频发;至于处置阶段,因缺乏科学的资产评估及处置策略,导致资产残值收益难以最大化。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在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维护部门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存在缺陷,容易造成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例如,采购部门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忽视使用部门的实际需求,致使资产配置失衡。财务部门在进行资产折旧和减值测试时,缺乏使用部门和维护部门的实时数据支持,导致财务数据不准确。
决策过程缺乏科学依据。部分子企业在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决策往往缺乏科学依据。例如,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时,企业未全面考量资产寿命、技术迭代速度及运营成本,从而增加了运营成本。在资产处置决策中,企业未能进行科学的资产评估和市场调研,导致资产处置价格不合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参与。然而,许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存在不足。例如,部分管理人员欠缺财务知识与资产管理经验,难以有效执行预算编制、成本控制与价值评估工作。部分维护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策略
完善管理流程。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涵盖规划、采购、使用、维护、处置等各个环节。制定详尽的流程规范和操作手册,为各环节管理活动提供明确指导,进而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
建立健全的流程监控机制,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定期评估。通过设置关键绩效指标,如资产使用效率、维护成本、折旧率等,及时发现管理流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打破信息孤岛。企业应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维护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可以及时获取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如采购成本、使用状态、维护记录等,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数据分析助力企业及时发现资产使用问题,优化资产配置策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例如,通过分析资产的使用频率和维护成本,企业可以合理安排资产的更新改造计划。
科学决策支持。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决策模型,综合考虑资产的使用寿命、技术更新速度、运营成本、残值收益等因素。例如,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中,企业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比新旧资产的运营成本、维护成本、折旧费用等,科学评估更新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固定资产处置决策中,企业应加强市场调研并开展资产评估工作。通过深入了解市场行情和准确评估资产的市场价值,来合理设定资产的处置价格,从而最大化资产的残值回收。例如,企业可以委托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拟处置资产进行评估,确保资产处置价格的合理性。
提升人员素质。企业应定期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应全面覆盖财务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维护及数据分析等关键领域,以确保管理人员能高效进行资产的预算编制、成本控制和价值评估工作,同时提升维护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故障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未来,企业应积极拥抱信息技术的发展,强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以实现固定资产的全面实时监控与智能化管理。同时,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